著文翻译的招聘试译稿中有这样的一篇:
这一篇的一个特点就是整段193个字中只有两个句号,尤其是第一句话长达150个字,而且结构较为复杂,由一个冒号统领着三个由分号隔开的分句,而每个分句又能单独作为一个句子。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译员以其内容较为平实,专业术语较少而选择这一篇进行翻译,但产出的译文很多都落入了结构的大坑。
其中一个反面例子如下:
Feicui Chang’an is surrounded by three major parks:1 Binshui park, not only brings this area a higher-quality ecological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brings residents a good place for strolling and entertainment;2 Yongding River Park, built by waters, features natural wildness and wetland landscape.3 Its grand view of a world-class park surrounds people’s lives with green trees;4 the Sports Park to the south is a leisure park combining sports with landscape.5 Equipped with a kindergarten and a rest home, it keeps a comfortable dista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When nature merges with architecture and when prosperity coexist with greenness, the unique house in parks of Feicui Chang’an is thus formed, making life natural and comfortable.
可以看到,这篇译文试图还原原文结构,但奈何对长句的把握不足,导致分号之间的句子被句号割裂开,使得整篇译文结构凌乱,支离破碎。这也就是这篇文章想讨论的一个问题——从整体把握译文。
我们需要记住,好的文章并非由孤立的意群、句子堆砌而成,而是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翻译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为每一个单词找到它对应的译文,而是要深入字里行间,把握其深层的逻辑和内涵。私以为,超越“词对词”翻译便是一个译员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从整体把握译文,也就是确保译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译文中还原出原文的逻辑(隐藏或显性逻辑)。这涉及到翻译过程中大量的思考、理解和表达,著文在此就先挑出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以供大家讨论。
词汇
词汇的整体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确保术语、专有名词以及其他关键信息的一致性。这让我想到著文翻译的另一篇试译稿中,出现了“塞尔维亚总统”“中塞联合声明”等表述。毫无疑问,这三个表述中的“塞”均为塞尔维亚的缩写,但在一位译员提交的译文中,我看到这个字分别翻译为“Sierra Leone”“Serbian”“Cyprus”。译文便成了访问塞浦路斯期间与塞尔维亚总统签署了《中国—塞拉利昂联合声明》。
试想,这样的译文交付给客户,我们会遭受怎样的严重后果?
而词汇的整体性也体现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我们知道,英文是不喜重复的语言,为使文章更加灵活生动,不仅在同一句中需要避免重复,在相邻的几个句子中,对于反复出现的事物的表达也需要出现变化。
举个例子,在某网站上有这么一段话:
作为港珠澳大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解决方案供应商,XX提供了与大桥配套的“世界级”数字化解决方案,承担了大桥90%以上的IT基础架构建设,成功打造了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智能数字化平台,为三地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协作提供了高速稳定的信息网络和高可靠的业务系统。
虽说不是完全一致的重复,但在一句话中“大桥”出现了三次,“港珠澳三地”出现了两次。作为宣传类文本,我们需要让其简短有力,就要在避免重复上下功夫。
以下是我们的译文(有改动):
As a provider of the core informatizing solutions for the 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 XX offered a “world-class” digital solution thereto. The Group has undertaken more than 90% of the basic IT structuring of the Bridge and successfully built a smart digital platform connecting Hong Kong, Zhuhai and Macau, enabling a fast and stabl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highly reliable business system for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and efficient coordination among the three cities.
可以看到,在译文中为避免重复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使用了副词thereto,之前的文章(两步掌握法律文件翻译)中也提到,使用thereto、hereof、thereafter等复合副词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但这种方法较为正式且常见于法律文本中,且因为前文提出新华三是大桥的供应商,因此此处省略也可理解;另一种则是使用名词指代,如用the bridge指代大桥,用the three cities指代港珠澳三地等。
句式
再次回到一开始提到的试译稿,基于对反面例子的分析,我们需要对译文的句式进行调整。在诸多试译稿中,我们看到有人使用句号代替分号,将三大公园分别用一到三个句子进行描述;也有人执着地忠实于原文,硬是用一个冒号两个分号将所有信息规整到一个长句子里。这两种方法见仁见智,我们也希望未来参与试译的译员们看到本文提示后,能交上更优秀的译文和解决方案。
段落
说是各段落的整体性,更不如说是对文本整体逻辑、态度和观点的把握。各类文本,尤其是议论文本,都是有着自身的主要思想、行文结构和布局的,这些方面的理解对我们把握译文风格、用词和表述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曾经有译员对下面这一段提出了疑问:
Yet another pervasive trend that has come to dominate the business landscape is the ongoing growth of oligopolies / monopolies. For stakeholders to be able to exert control over a firm’s behavior, they must have the freedom to replace one firm with another. When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stakeholder don’t have the power and mobility to translate the firms’ social behaviour to final implications for the firms.
划线句便是本段的中心句,其意思也好理解,即利益相关者具有随意用一家公司替换另一家公司的能力,便能对公司行为进行控制。然而,当我们试图更深入理解时就会产生疑惑:利益相关者是谁,所谓“替换”是淘汰还是选择,“控制行为”控制的又是什么行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译文也就只能流于表面,无法为受众所理解,更无法为客户所接受。
显然,仅仅从这一段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我们需要在文章的其他地方寻找线索。我看到文章的标题为《Why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is not as simple as they say?(为什么“为善者诸事顺”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结合前文内容我了解到,文章讲的是企业难以从社会责任行为中获取利益。
我又看到后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制药公司拥有消费者十分依赖的产品专利,消费者的医疗状况决定了无论公司行为如何,他们都需要使用药物;而在高失业率时期,雇员需要保住自己的饭碗因而无法推动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
就这么破案了,划线句的意思,换言之就是消费者和员工需要在与企业的博弈中拥有更多选择权,才能占据上风,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如果死盯着句子本身进行解读,便很难挖掘出背后还隐藏着这样的观点和信息。
后记
“从整体把握译文”“把握文章逻辑”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在译文中实现真正功能对等、意义对等所必要的思维方式。这不仅需要翻译和审校经验,更需要在工作中不停地思考和总结。正因为如此,著文翻译始终坚信,英语好并非意味着翻译水平好,而将每一个翻译项目都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思考,剖析,最终产出有深度的译文,才是我们立足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