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翻译了司礼义神父(Paul Serruys)的长文“商代甲骨文语言研究”(Stud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s,《通报》,1974,第二集第60卷,第1/3册,第12-120页),除了在不断推敲、摸索的过程中学习了一点甲骨文知识以外,也不免时时感叹:原来这个概念用英文可以这么说!
这些概念要是归类一下的话,一个系列是与占卜相关的词语,另一个系列是各种祭祀的说法。我们先来看后者。
1. 较为常见的祭祀
一般而言的“祭祀”,英文就是sacrifice,动词“献祭”也可以用sacrifice,这是很准确的对应。另外,offer这个词也可以表达“献祭”的意思,相应地用offering表示祭品。
最常见的意思直白的祭祀形式比较容易翻译,比如肉祭就是meat sacrifice,酒祭就是wine libation。
商代让人感觉惊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血腥的人祭,以及伴随的各种虐杀,比如斩首祭祀;不过,这两个词在翻译并不为难,分别是human sacrifice(人祭)和beheading sacrifice(斩首祭祀)。
2. 较为专门的祭祀仪式
此外还有些一般人较少了解的祭司形式,比如燎祭(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司礼义文中给出的英文是burning sacrifice。与之类似的还有:祡祭仪式(烧柴祭天,英文是branch-tree ritual);劦祭(或“协祭”,盛大的合力祭祀,英文译为harmonizing sacrifice)以及祰祭(告祭)仪式(在祭祀时把最近发生的大事报告给所祭祀的祖先,英文为announcement ritual)。显然,这些概念都是英文里原本没有的,是学者根据中文意思写出的英文解释。惭愧的是,译者在翻译这篇文章之前,并没有见过这几个祭名,其中有的名称是查到的,有的则是经专业研究者校正后才了解的。
3. 拼音译法
另外还有些更加专门的形式,比如禘祭,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祭祀天地祖宗的盛大祭礼,过程非常复杂,无法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概述,因此司礼义文中的翻译就采用了拼音:Ti-sacrifice。
采用同样做法的还有“衣祭”。多数学者将“衣”理解为一种祭祀术语,表示一种面向全体祖先和神灵的盛大祭祀(李孝定);另外也有学者(岛邦男)把“衣”视为“殷”(盛大,庄重)的假借字。无论如何,“衣祭”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在祭祀中进行焚烧衣服之类的行为,就像译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时想象的那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司礼义文中这个词语的翻译也采用了拼音(Yi- sacrifice)。
最后
或许可以再说明一下。司礼义面对的是表达商代祭祀仪式的中文概念,他在写作Stud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s做的一个工作是把这些概念翻成英文(可能有些译法当时已经成为共识,未必是司礼义首译)。译者在把这篇文章翻成中文时,对这几个词语来说实际上做的是“回译”,从中体会了学者们在翻译这些词语时需要思考的情形。